?在
機床鈑金加工中,表面損傷(如劃痕、壓痕、毛刺)和粗糙度超標會影響零件的裝配精度、密封性及外觀質量,需從原材料防護、加工工藝優化、設備與工具管控三個維度系統控制,具體方法如下:
?

一、原材料防護:減少初始損傷
來料質量把控
選用表面狀態優良的板材:優先選擇冷軋板(SPCC)、鏡面不銹鋼(2B 面)等,其出廠表面粗糙度≤Ra1.6μm,避免使用熱軋板(表面氧化皮厚、粗糙度高)或帶劃痕的劣質板材。
檢查來料缺陷:接收時目視檢查表面是否有銹蝕、麻點、劃痕(深度>0.1mm 需拒收),并用粗糙度儀抽檢(確保符合初始要求)。
存儲與搬運防護
板材存放:采用木質托盤或橡膠墊分隔,避免堆疊擠壓(尤其薄板,厚度<2mm 易變形);潮濕環境需涂防銹油(鋼板)或密封膜(不銹鋼),防止銹蝕。
搬運方式:使用真空吸盤吊具或帶橡膠涂層的夾具,避免鋼絲繩、鐵鉤直接接觸表面(防止壓痕、劃傷);人工搬運時戴潔凈手套(無油污、無顆粒),禁止拖拽。
二、加工工藝優化:從源頭控制損傷與粗糙度
1. 切割工序
激光切割(首選,適合中薄板):
參數設置:根據板材厚度調整功率(如 3mm 鋼板用 800W 激光,速度 5m/min),焦點位置精準(確保切口光滑,避免上下表面粗糙不均);
輔助氣體:不銹鋼用氮氣(防止氧化變色),碳鋼用氧氣(提高切割效率),氣壓穩定(0.5-0.8MPa),避免因氣壓波動導致切口毛刺。
等離子切割(適合厚板,≥8mm):
選用精細等離子電源(如 100A 以上),減小切口寬度(≤3mm),降低熔渣附著;切割后立即用鋼絲刷清除表面熔渣(避免冷卻后難以去除)。
剪板機切割:
刀片需鋒利(刃口圓角≤0.05mm),間隙調整至板材厚度的 5%-10%(如 2mm 板間隙 0.1-0.2mm),避免因間隙過大產生毛刺或撕裂;
板材與刀片接觸區域墊橡膠板,防止剪口邊緣壓痕。
2. 折彎與沖壓工序
模具防護:
折彎上模、下模的工作表面需拋光至 Ra0.8μm 以下,或貼覆聚氨酯薄膜(厚度 0.5mm),避免模具粗糙導致板材表面壓痕;
沖壓凹模入口處做圓角(R≥0.5mm),凸模表面鍍鉻(硬度 HV800 以上),減少摩擦劃傷。
潤滑與壓力控制:
折彎 / 沖壓時涂抹專用潤滑劑(如不銹鋼用極壓乳化液,鋁板用鋁型材專用油),形成油膜減少摩擦(每批次加工前均勻涂抹,避免局部缺油);
壓力設定適中:過高易導致板材表面塑性變形(橘皮紋),過低則成型不完整需二次加工(增加損傷風險),需通過試模確定最佳壓力(如 1mm 鋼板折彎壓力約 50-80kN)。
工序優化:
復雜成型件分多次折彎 / 沖壓(如多道折彎的箱體,每次折彎后檢查表面,及時修復輕微損傷);
避免尖角接觸:折彎時工件與工作臺接觸點墊尼龍塊,防止工作臺凸起顆粒造成劃痕。
3. 焊接工序
減少飛濺與熔渣:
氬弧焊(不銹鋼 / 鋁合金):選用高純氬氣(純度≥99.99%),鎢極伸出長度 3-5mm,電流穩定(避免過大產生飛濺),焊后用不銹鋼絲刷清理焊道(方向沿焊道走向,避免橫向劃痕);
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(碳鋼):使用藥芯焊絲,氣體流量 15-25L/min,保持焊絲干伸長度 10-15mm,減少飛濺附著。
焊后處理:
焊道周圍用角磨機(配百葉輪)輕磨,去除氧化皮和飛濺,再用 400 目砂紙手工打磨(沿金屬紋理方向),使焊道與母材過渡平滑(粗糙度≤Ra3.2μm)。
三、設備與工具管控:避免二次損傷
加工設備維護
工作臺面:定期清理(每日用酒精擦拭),去除鐵屑、粉塵;表面貼防靜電橡膠墊(厚度 2mm),或噴涂耐磨涂層(如聚四氟乙烯,減少摩擦系數)。
夾具與定位裝置:所有接觸工件的夾具部件(如定位塊、壓爪)需做鈍化處理(無銳角),或包裹橡膠 / 尼龍套,避免夾緊時壓傷表面。
打磨與修整工具
去毛刺工具:優先用氣動去毛刺機(配尼龍輪),或手工用油石(粒度 400-600 目)沿邊緣輕輕打磨(避免過度打磨導致表面凹陷);禁止用砂紙直接橫向打磨(易產生深劃痕)。
臨時放置:加工后的工件需放在帶隔板的料架上(隔板為木質或 EVA 泡沫),避免堆疊擠壓;大件工件底部墊等高墊塊(3 個以上,分布均勻),防止自重變形導致表面接觸磨損。
四、質量檢測與追溯
過程抽檢:每加工 10-20 件抽檢 1 件,用手電筒側光檢查表面(劃痕、壓痕≥0.2mm 需返工),并用粗糙度儀測量關鍵面(如密封面需≤Ra1.6μm,外觀面需≤Ra3.2μm)。
缺陷分類處理:
輕微劃痕(深度<0.1mm):用 800 目砂紙沿紋理方向拋光,再用羊毛輪蘸拋光膏修復;
嚴重損傷(深度>0.1mm 或面積>5mm2):標記后隔離,評估是否可補焊修復(碳鋼)或更換工件(不銹鋼 / 鋁板),避免流入下道工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