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在生產
精密鈑金機箱外殼時,材料預處理是確保后續加工質量、避免開裂和變形的關鍵環節。以下是材料預處理的核心流程、技術要點及操作規范:
?

一、材料驗收與初始檢測
1. 外觀與尺寸檢驗
表面缺陷排查:
使用光源檢測儀(如鹵素燈或 LED 平板燈)檢查板材表面,剔除劃痕深度>0.3mm、銹跡、裂紋、孔洞等缺陷。
重點關注鍍鋅板 / 鍍鋁板的鍍層附著力(可通過劃格法測試,GB/T 9286 標準),鍍層脫落區域需隔離報廢。
尺寸精度測量:
厚度:用千分尺在板材對角線 5 點測量,公差控制在 ±0.05mm(如 1.5mm 厚板材實測值需在 1.45~1.55mm 之間)。
平整度:將板材放置在精密平臺上,用塞尺檢測翹曲度,≤1mm/m(例如 1m×2m 板材,最大翹曲量≤2mm)。
2. 材料性能驗證
力學性能復試:
每批次材料抽取 1~2 件做拉伸試驗(依據 GB/T 228.1 標準),驗證延伸率(δ)和抗拉強度(σb)是否達標。
示例:304 不銹鋼需滿足 δ≥40%,σb≥520MPa;5052 鋁合金(H112 狀態)δ≥12%,σb≥170MPa。
硬度測試:使用維氏硬度計(HV)或洛氏硬度計(HRB),硬態材料(如 6061-T6 鋁合金)需確認硬度值是否符合加工要求(如 T6 狀態 HV≥95,退火后 HV≤60)。
化學成分分析:
對不銹鋼、鋁合金等關鍵材料,采用光譜儀快速檢測合金元素含量(如 304 不銹鋼的 Cr≥18%、Ni≥8%),防止材質不符導致加工開裂。
二、應力消除與校平處理
1. 退火工藝(針對硬態材料)
適用場景:
淬火鋼(如 45# 鋼調質態)、高強度鋁合金(如 6061-T6、7075-T6)、硬態銅合金(如 H62-Y2)等需軟化處理。
注意事項:
退火爐需配備溫控儀(精度 ±5℃),避免局部過熱導致晶粒粗大。
板材堆疊時需用陶瓷墊片隔開,防止粘連或加熱不均。
2. 精密校平工藝
設備選型:
采用多輥精密校平機(如德國通快 TRUMPF 矯平機),輥數≥15 輥,輥徑 Φ30~50mm,適用于 0.5~6mm 厚板材。
校平參數:
輥縫調整:初始輥縫設為材料厚度的 0.8~0.9 倍,通過 1~3 次往返校平,最終使板材平面度≤0.5mm/m。
速度控制:校平速度 5~8m/min,速度過快易導致材料塑性變形不充分。
檢測方法:
校平后用激光平面度測量儀掃描,標記殘余應力集中區域(如波浪形邊緣),需局部手工校平或剔除。
三、表面處理與清潔
1. 去油與除銹
化學清洗:
油污處理:不銹鋼 / 冷軋鋼板用 5%~10% 氫氧化鈉(NaOH)溶液常溫浸泡 5~10 分鐘,鋁合金用 3%~5% 碳酸鈉(Na?CO?)溶液(溫度 40~50℃)清洗,去除沖壓油、防銹劑等污染物。
除銹處理:冷軋鋼板銹蝕部位用 10%~15% 鹽酸(HCl)溶液酸洗 3~5 分鐘,隨后用清水沖洗并干燥,防止酸液殘留導致后續折彎開裂。
物理清潔:
對鍍鋅板、鋁板等敏感材料,采用高壓空氣(壓力 0.4~0.6MPa)吹凈表面灰塵,或用無塵布蘸取酒精(純度≥95%)擦拭。
2. 預處理防護
防銹涂層:
校平后的冷軋鋼板需立即噴涂水性防銹劑(如 BP-380,膜厚 5~10μm),干燥后形成透明防護層,有效期≤72 小時(需在 3 天內加工)。
表面標記:
用非接觸式打標機(如激光打標)標注板材軋制方向、批次號,避免折彎線與軋制紋路平行(夾角需≥30°)。
四、特殊材料預處理要點
1. 多層復合板材(如鍍鋁鋅板)
層間結合力測試:
采用劃格法(ASTM D3359 標準)檢測鍍層附著力,劃格間距 1mm,膠帶剝離后脫落面積≤5% 方可使用。
應力釋放:
復合板退火溫度需比基材低 30~50℃(如基材為 Q235 鋼,退火溫度 550℃時,復合板控制在 500~520℃),防止鍍層因高溫氧化脫落。
2. 高強度薄板材(厚度≤0.8mm)
微應力校平:
采用伺服電機驅動的精密校平機,輥縫調整精度 ±0.01mm,避免薄材因過度碾壓產生冷作硬化(硬度上升>15HV)。
靜電消除:
校平后通過離子風棒消除表面靜電(電壓≤500V),防止吸附灰塵影響后續折彎模具壽命。